优秀剑道选手攻击得分技术表现之研究
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为例
摘自《屏东科大体育学刊》第8期/2018 年 03月,作者:陈安宝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探讨世界杯剑道赛优秀选手在攻击动作中影响得分之各项因素和出现之比 例,以了解打击技术特性。由资深剑道教练及国家代表队优秀选手来担任观察员判定分析,使此研究项目分析之结果能达到最佳信效度。研究范围为第 12 、13届世界杯剑道锦标赛之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日本队与韩国队等三队之队伍,将技术动作归纳为七大项:
一、身体位移;
二、打击部位;
三、 打击密度 ;
四、剑的打击方向;
五、打击技法;
六、打击动态;
七、胜负。
利用录像带与统计资料分析,观察员所观察次数以总次数来换算成百分比处理而不用平均数替代。
研究结果发现:
一、剑道竞赛中较常被运用之身体位移为正前。
二、在竞赛过程中主要之打 击部位为面部。
三、打击密度皆以一段式攻击为主。
四、较常被运用之打击方向为表侧。
五、主要之打击技法以伸击为主。
六、竞赛过程中各队选手最常运用主动攻击。
七、在分析胜负过程中由统计资料表示出获胜队伍与其他队伍之得分比例判定。
作者希望本研究数据能助于 国内优秀选手及教练作为训练与指导之依据。
关键词:世界杯剑道赛、剑道打击分析、比较研究
一 、绪论
苦练是为了荣耀的那一刻,「世界杯」是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方,无论国家大小能有好的运动成绩仍然是备受尊重的,在各种的运动竞技项目都有其大型的比赛,诸如:奥亚运、世 界杯、亚洲杯等。然而竞技项目之剑道基于某种因素,目前尚未列入奥亚运的项目,但仍有以三年为一期的最大型比赛,即是「世界杯」剑道锦标赛。自 1970 年第一届世界杯在日本举办之后,每隔三年赛事分别在欧、亚、美洲,持续办理,目前参赛国家约有42个国家,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男子团体队伍在1976年(第三届)、1991年(第八届)、1994年(第九届)、1997 年(第十届)、2006年(第十三届)等,勇夺男子团体第三名。历年来日本队都以冠军的姿态呈现,韩国队则位居第二,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则起落不定,2006年(第十三届世界杯剑道锦标赛) 在中国台湾举办,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又拾回信心,与日本相并第三,韩国居冠。剑道比赛每场出赛五人以有效的打刺击为胜负的判定,有效打刺击的条件是:
1.打刺击部位(手、面、胴、喉)。
2.竹刀的打刺击部位(竹刀前面的三分之一部位做判断)。
3.打刺击的强度(胜败公正)。
4.充实的气势 和打刺击后的防御(残心)等,缺任何一个都不可。
比赛最后结果就是胜负,即是得分与不得分。剑道比赛为一对一的竞赛,在 11 公尺平方的场地内(如图 1) 进行比赛,由主审一人、副审二人共三人担任裁判。双方选手相互击打对方之面部、手部、胴部、喉部等四个部位(如图 2),有效击打得到一分。想得分致胜,必须在动作技术上的统合与运用,达到非常熟练, 并且配合绝佳的时机,才能获得胜利,比赛以胜负三次赛,先获得二次胜者为优胜,当比赛时间终了(4~5 分钟),以得分数最高者为优胜。若成绩总和相同,则双方需派一名选手代表出战,以决胜负。为求发展中国台湾地区及全国的剑道运动项目,把运动技术及运动训练方面等研究结果做为参考,本研究将以实际比赛中,技术的应用策略加以分析,以了解日本、韩国代表队选手之特性,也藉由此项分析了解优秀选手惯用的招式与动作,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策略,使能在攻击与防御上达到效用,取得优胜,并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供国内教练与选手扩充经验和技术的层次,成为训练与指导的指标,共同努力提高我国技术水平,追上日、韩,以此让中国在国际剑坛上扬眉吐气。很多运动项目皆有使用量化方法分析技术层面的问题,量化方法客观系统的分析和程序(杨福珍,2001),藉技述分析的方式来研究各国打击模式、团队战术等,进以评估其优弱势并运用在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训练中。因此,对从事教练工作者来说,技术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必须量化及持续进行才能有所收获(黄钦永、邱庆宏,1997)。
图 1 场地
图 2里侧、表侧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2003年于英国举行的第十二届和2006年在中国台湾地区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杯剑道锦标赛中的日本队选手(第十二届冠军、第十三届季军);韩国队选手(第十二届亚军、第十三届冠军) ;中国台湾地区代表队选手 (第十二届前八强、第十三届与日本队并列季军),每队出场人数五名,共计十五名为研究对象。三队选手体型上以韩国队最为高大,约 180 公分;年龄上以日本队较为平均,韩国队则以年轻取胜,台湾队选手,年龄与身高体重上的差距较大。
表 1 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世界杯剑道锦标赛,各队选手资料表
队伍 | 名次 | 年龄(age) | 身高(cm) | 体重(kg) |
中国台湾地区 | 十二届 前八强 | 27±5 | 173±5 | 77±9 |
十三届 列第三名 | 29±4 | 176±5 | 77±7 | |
日本 | 十二届 冠军 | 27±3 | 175±3 | 69±3 |
十三届 并列第三名 | 28±4 | 175±4 | 71±2 | |
韩国 | 十二届 亚军 | 23±3 | 182±3 | 84±3 |
十三届 冠军 | 24±4 | 180±4 | 81±5 |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之动作主要是依据国际剑道联盟(International Kendo Federation所)订定之剑道比赛规则中之有效打击模式图(如图 3)【取材于全日本剑道联盟(2003.7 月剑)道比赛、裁判、营运要领指引】及陈安宝剑道定性分析模式图(1993)(如图 4) 等影响胜负之各种因素来制作观察记录表。定性分析依据伊保清次、野间恒、三桥秀三(1981)所着之剑道的秘诀与审判一书所定之。在逼攻与战术的施展与选手心理层面相关,且因动作细微在影片中无法明确分析抑或无法下定论。因此,逼攻及战术的运用与本文技术动做归纳之项目环环相扣,动作归纳为七项(如表 2观察记录表),内容因素分别为:
1.身体位移(14项)。
2.打击部位(9项)。
3.打击密度(4 项)。
4剑.的打击方向(14 项)。
5.打击技法(14 项)。
6.打击动态(2 项)。
7. 胜负(2项)等。
图 3 有效打击模式图
图 4 定性分析模式图
表 2观察记录表
动作 | 因素 |
1 身体位移 | (1)正前(2)右前(3)左前(4)正后(5)右后(6)左后(7)原地 (8)体碰(9)正前→右前(10)正前→正后(11)正前→右后 (12)正后→正前(13)正后→右前(14)正后→正前→正前 |
2 打击部位 | (1) 手部(2面)部(3)胴部(4)刺喉(5)手面–连击 (6)手胴–连击(7面)- 手连击(8面)胴–连击(9胴)面–连击 |
3 打击密度 | (1)一段攻击(2)二段攻击(3)三段攻击(4)四段以上 |
4 剑的打击方向 | (1)表(2)里(3)上(4)下(5)表→里(6)表→上(7)表→下 (8)表→上→里(9)表→下→里(10)里→表→里 (11)里→上→表(12)里→上→里(13)里→下→表 (14)下→里 |
5 打击技法 | (1)正击(2)伸击(3)退击(4)拔击(5)落击(6)拂击(7)卷剑 (8)擦击(9)返击(10)退击→正击(11)退击→伸击(12)退击 →落击(13)落击→退击(14)挑击→退击 |
6 打击动态 | (1)主动攻击(2)被动攻击 |
7 胜负 | (1)得分(2)不得分 |
(三)研究时间与地点
1、研究时间:2016 年 3月7日至 2016 年 4月 8日。
2、研究地点:台北市立大学技击系办公室。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动作之定义:
本研究之动作,主要是依据国际剑道联盟(FIK)所订定剑道比赛规则中之有效打击,以及影响胜负之各种因素来界定。
2、实验流程:
黄晋扬、黄俊清(2000)认为运动信息系统的作业流程大致可分三个部分:资料的观察与记录、输入计算机以及报表的输出;如果收集比赛场上每个人的每个动作,则需六至八人。本研究观察员共七人,本研究中观察员共七人,其中四位参加过世界杯剑道赛,其余三位皆为国内甲组选手,曾数度获得大专杯公开组冠军,且皆为国内剑道裁判。人员分配为两组,利用放影机与电视以观察比赛过程,记录每一个动作。在比赛过程中,观察员将比赛中每位选手(研究对象)的动作以代码纪录,完成每位选手之纪录单。
3、观察作业流程图(如图5)
图 5观察作业流程图
4、比赛实况之记录:
为求比赛动作之判断有一致性,当研究者与七位观察员在观察录像带时,一旦研究对象的身体位移、打击部位、打击密度、打击方向、打击技法及打击动作出现时、都会倒转以慢动作的方式重播画面,审视其整个动作过程、最后观察员再根据技术特性与独立性,没有任何重复登记的情况。
5、资料处理与分析
(1)评分者信度─以 kappa 一致性系数表现,经与会者记载影片之纪录,所得 kappa 一 致性系数为 0.99 。
(2)资料分析─以百分比方式呈现。
三 、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身体位移之团队技术特质
比较身体位移因素出现百分比例,三队选手50.0%以上皆以因素1正前为主要之身体位移;因素4正后位移居次;因素7原地占第三的比例;因素2右前位移比例占第四位。因素1正前比例日本队 80.5%、韩国队 51%、台湾队 54.5%;因素4正后位移,台湾队出 现最高比例 15.5% ;因素7原地打击以韩国队选手比例最高 26.0%。日本队身体位移以因 素1正前为主 80.5% 。韩国队出现因素1正前位移的比例占 50.0%以上。韩国队选手以因素 7原地打击居次。台湾队身体位移因素1正前位移之百分比占 50.0%以上,台湾队在14个身体位移因素中出现9个,也是比赛场中较为罕见者。
图 6 日本、韩国、台湾选手身体位移图
2、打击部位之团队技术特质
日本队选手在前 4个打击部位因素中所站的比例是四队中最平均的一队。在因素 1手部打击比例为 25.5% ,因素2面部打击 53.5% ,因素3胴部的打击 17.0% ,因素4刺喉动作 4.5% 。韩国队5位选手在9个打击部位的因素中只出现 3~4个,偏重于因素2面部与因素1手部的打击。在因素1手部打击比例为 44.0% ,因素2面部打击为44.0%。台湾队打击部位的因素中出现最多种,多样性与复杂性居三队之首。共出现8个因素。较韩国队(4个)、日本队(5个)二队之选手多出3~5个因素。
图7 日本、韩国、台湾选手打击部位图
3、打击密度之团体技术特质
日本、韩国队皆以因素1一段攻击为主。台湾队因素2二段攻击占三队中之百分比例较高。台湾队在打击密度上,仍以因素1一段攻击为主,且因素2二段攻击、因素3三段攻击都有出现。
图 8 日本、韩国、台湾选手打击密度图
4、剑的打击方向之团体技术特质
日本队共出现 6个因素,出现较高比例之因素1、8、2 ;韩国队在因素9表→下→里出现百分比例是四队中最高者;因素12里→上→里是日本队较独特的技巧。韩国队在因素1表侧方向打击的技法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因素 8 表→上→里。14个打击方向的因素中共出现5种。台湾队出现9个因素,同样是以因素1表侧为主要技法,其次为因素 8 表→上 →里;因素 6 表→上打击方向是台湾队较独特的技法,其他 6个因素出现的比例不高,因此,台湾队选手剑的打击方向变化不多。
图 9日本、韩国、台湾选手打击方向图
5、打击技法之团体技术特质
日本队以因素2伸击为主要技法,也是唯一使用因素 8 擦击的队伍。韩国队在 14个技法中,因素2伸击技法独占 50.5%,也是三队中出现比例最高者。台湾队在因素1正击、 因素2伸击、因素3退击之比例都很相近,未突显主要技法。
图 10日本、韩国、台湾选手打击技法图
6、打击动态之团体技术特质
日本队采因素1主动攻击,在主动攻击上占了 91.5%之比例,被动攻击占了 8.5%之比例。韩国队也采因素1主动攻击,在主动攻击上占了88.0%之比例,被动攻击占了12.0%之比例。台湾队也都采因素1主动攻击,在主动攻击上占了92.0%之比例,被动攻击占了8.0%之比例。
图11 日本、韩国、台湾选手打击动态图
7、胜负之团体技术特质
日本队团体在 12届得分的百分比例为10%,未得分的百分比例为90%;在 13届得分的百分比例为6%,未得分的百分比例为 94%。韩国队团体在12届得分的百分比例为 8%,未得分的百分比例为 92%;在 13届得分的百分比例为10% ,未得分的百分比例为90% 。台湾队团体在 12届得分的百分比例为1%,未得分的百分比例为99%;在13届得分的百 分比例为3% ,未得分的百分比例为97% 。
图 12日本、韩国、台湾选手胜负图
(二)讨论
1、身体位移之团队技术特质
在剑道比赛场中,主动向前攻击最能掌握时机,致胜机会最大;退击属被动且不利的攻击方式,因素1正前位移即是最佳的身体位移,日本队即以因素1为主要技法;因素4正后、(左后、右后)的退击招式台湾队出现比例最高,意即无法进攻只能向后击打。因素7原地打法,以韩国出现最多就是以守待攻,以技术速度来返击取胜。以上是三队在身体位移动作上差异较大之处。
2、打击部位之团队技术特质
巽申直(1989),日本选手权优胜大会实战中面的有效打击在四个有效打击的部位中即占了59.4% 。三队的选手打击部位不同。日本队因素2面部比例最高;韩国队因素1手部的打击和因素 2面部比例较平均。日本队、台湾队选手因素2面部的比例大因素1手部。在连击因素中(因素5~9)台湾队是运用人数最多的队伍尤其是因素5手→面连击,出现的百分比例最高 10.0% ;这是台湾队选手与其他二队在打击部位上明显不同之处。
3、打击密度之团体技术特质
选手在一段攻击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始能全神贯注一举得胜。三队选手的打击密度在技术特质中,以因素1一段攻击占了最高的比例(日本 93.0%、韩国 85.0%、台湾 71.0%);因素2二段攻击占的比例较低(韩国 15.0%、日本 7.0%、台湾 24.5%);三队中仅有台湾队出现因素3三段攻击 4.5%,日本韩国则未出现。剑道比赛,胜败在瞬间,稍有空隙即露出败象,一流选手只要在当中抓住空隙瞬间果断出击,当能获胜。因此,因素1一段攻击为选手主要攻击,因素2二段攻击则是应用于一段攻击失利之时接续做出之连续攻击以求胜;至于成功与否,动作上的犀利程度、打击速度、打击时机、正确打击部位以及打击后之残心等皆是决定胜败的要素。
4、剑的打击方向之团体技术特质
惠土孝吉(1988)剑道快速有效的打击,技术的层面较大但也要有肌力与敏捷性的支援。日本、韩国在技术层次上较为细腻灵巧与快速,致台湾选手防不胜防容易失分的关键之一。三队选手剑的打击方向相同点是在因素 1 表侧方向比例最高(日本 59.5%、韩国 58.0 %、台湾 63.5%)。因素9表→下→里,则是韩国与日本二队选手的特质。因素11里→上→表,以韩国队出现的比例最高,也是韩国队较独特的技法。因素12里→上→里打击方向,只有日本队选手出现,是日本队独特的技法。
5、打击技法之团体技术特质
黄冠中、陈安宝、陈亿成(2011),比较剑道选手正击面与伸击面在反应时间及打击力量上的差异,结果:两者反应时间皆为 0.28秒,正击面的动作完成时间为 1.12秒,伸击面为1.02秒;打击力量方面两者动作无显著差异。三队中主要技法依序为:
日本队为伸击、退击、正击、返击与退击→伸击、落击、拔击、拂击与擦击、退击→落击;
韩国队为伸击、正击、退击、返击、拔击及退击→正击;
台湾队为伸击、退击、正击、返击、退击→正击、 拔击与落击、退击→伸击与落击→退击、拂击。
三队都是以前三个因素为主要攻击技法。
6、打击动态之团体技术特质
伊保清次(1981) 在预知打击最适当的时机即是攻击的机会,瞬间断然地打过去。主动攻击是致胜的主因。三队中团体在主动攻击上,台湾队所占百分比例最高,日本次之,韩国队所占比例最低。至于能否成为有效打击则与击打的时机、打击的速度、技术的纯熟与应用等全位的配合才能完成。
7、胜负之团体技术特质
剑道比赛为一对一的竞赛,想要得分,必须在动作技术上的统合与应用达到非常熟练,同时配合绝佳的时机,才能致胜,最后结果就是胜负,即是得分与不得分。三队伍在七项动作统合表现之最终结果,明显看出韩国队得分率为9%高于日本队的8%以及台湾队的2% 。
剑道比赛个人赛以胜负三次赛,先获得两分者为优胜,若时间终了双方只有一方独得一分,亦由得分队伍获胜;团体赛若是双方累积分数相同者则必须派队上其中一人出场代表战,甚至延长赛直到分出胜负。因此分数差别较不明显或许只差 1 分,但若双方实力悬殊则分 数差距就可能出现 10 分的差距。因为日本队与韩国队在这两届的世界杯赛事中各分别取得一次冠亚军,因此胜负的分数上差距不大;台湾队分别取得前八名与第三名因此胜负得分 明显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结上述讨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世界杯剑道赛中,日、韩、台湾三个队伍在技术策略上没有差别,惟出现次数(百分比) 不同。台湾队在打击动作中之一身体位移、二 打击部位、 三 打击密度、四 剑的打击方向等出现的因素都比日韩两队高,但是剑道是以连续动作为基准,日本与韩国选手能够以招架、返击与闪避方式化解台湾选手攻击动作,使台湾选手优势丧失。 因此,作者认为因加强台湾选手在基本动作上的训练,除了在攻击时该有的身体位移、打击部位、打击密度与打击方向外,还需要加强训练当对手出现闪避返击时,因该有的对应之策。灵巧的技术动作和反应及打击速度,实有必要专门的训练及加强。
(二)建议
选手动作能加强基本动作与反击应对策略,打击技术再提升,能到国际与各国多交流,提升选手实战中反应能力。本研究限制在于受测对象为剑道选手,其训练与得分判定方式与其他运动类不同,因此只能限定在剑道分析上,不能过度推估到其他运动项目上。因国内目前对于剑道动作分析较少有影像与动作分析的相关研究,研究者提供自身教学与实做经验做为先探研究,供后续研究者在做相同研究时的参考依据,并可提供不同研究方法给于不同运动项目在改善选手动作与训练技巧上新的思维方向。
参考文献
张树发(译)(1981)。剑道的秘诀与审判。(原作者:伊保清次、野间恒、三桥秀三) 。台南市:张 树发。
张树发(译)(1981)。剑道 (原作者 :伊保清次)。台南市:张树发。
陈安宝(1993)。剑道正面打击的定性分析。 北体学报, 2 ,161-168 。
巽申直(1989)。面技重视の指导法に间违いはないか。剑道の科学, 11 ,92-93 。 惠土孝吉(1988)。剑道と背筋力の关系を调べる。剑道の科学, 1 ,84-85 。
黄冠中、陈安宝、陈亿成(2011)。剑道跳击面与出端面之反应时间与打击力量分析。大专体 育学术专刊 100 年度 ,230-233 。
黄晋扬、黄俊清(2000)。运动技术分析资料收集方式的探讨。 大专体育, 49,89-93 。 黄钦永、邱庆宏(1997)。 手球竞赛攻击失败之原因分析。台大体育, 31 ,11- 16 。 杨福珍(2001)。运动技术分析方法之探讨。 学校体育,65 ,2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