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读书笔记
作者:吕阳兴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认证教练/《广州日报》运动达人/剑道三段/中国短兵(兵道)裁判 教练)
2019年10月31日把的《武士道》通读完第一次,11月9日完成全书的细读。作者新渡户稻造 (Nitobe Inazo 1862-1933)是日本岩首县盛冈人,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名基督教徒。早年留学欧美,在德国哈勒大学取得农业经济博士学位,曾担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第一高等学校(现东京大学前身之一)校长,东京女子大学创立者。1984年,他的肖像被用在5000日元纸钞上,这是日本财务省首次在纸钞上采用国民学者肖像,以纪念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此书第一版于1899年12月出版,由国内学者朱可夫翻译1908年第十三版,经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1889年,作者和比利时著名法学教授聊天,后者以日本无宗教课就没有办法传授道德知识作为疑问,使得当时的他没有办法回答。因为童年时代的作者所学道德戒律并不是学校所传授的,而是武士道对其进行观念灌输而深入到他的言行举止之中,因此作者萌生了写此书的念头。了解武士道对了解日本的道德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了解日本对中国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封建制度下产生的东方武士道精神(Bu-shi-dao)和西方骑士精神(Chivalry) 这两个词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非常熟悉,但对他们真正概念却陌生的很。它们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两个词东西界限分明,都具有独特的本土思维模式和性格特点。武士道起源封建时代,发源于12世纪末源赖朝称霸时期。古时的武士被称为“侍”(samurai),武士阶层需要宣扬其崇高荣誉、巨大特权以及与之相应的重大责任,而且他们经常处于交战状态并隶属于不同氏族,所以他们很快意识到制订共同行为准则的必要性,战斗一定要堂堂正正。这种原始意识所蕴含的勃发的道德生机,正是日本所有文武之德的起源,也是道德大厦的奠基石。
佛教、神道教和孔孟之道构成了武士道的三个起源,其从各家吸收的基本原则少而简,非常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佛教给予武士道听天由命的平静,对不可抗力的恬静服从,面对危险灾祸的坚忍沉着,以及重名而轻死的淡然心境。其中“禅”对武士道影响最深,“禅”是通过冥想而实现的、超出语言表达范围之外的思维努力,当达到对“绝对”的理解时,便可超脱尘世,彻悟到“一片新天地”。神道则大量补充佛教所缺失的元素,使武士道大大丰富起来,反复灌输的爱国、忠君、敬祖、孝道等思想,在武士傲慢的性格中添加了服从的因素。神道相信人心本善,应认识自身,对道德属性自省。孔子思想是武士道伦理教义最丰富的来源, “五伦”中的忠、孝、悌、忍、善分别对应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间的人伦关系。孟子思想有说服力又富有民主思想,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都永存武士们的心中。因为知识只有被纳入学习者的心灵并表现在个性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所以武士道所承认的是知识本身必须服从于伦理情感,精神和伦理的关系就如同人与宇宙的关系一样。作者认为当时在中国,人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源自能力和智识,而在日本还存在性格独创性的差异。
武士道的核心可以用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来概括。
义——要正直,要公正。正直和公正是武士最令人信服的行事规则,可将它定义为决断力:正直,就是根据理智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的意志力,“当死则死,当击则击”。 “义理”字面意思是“正确的道理”,原义不外乎责任。
勇——敢作敢为的精神。勇就是做正义的事,不论西方文化还是日本文化,都对道德上的勇气和肉体上的勇气加以区别,如“大夫之勇”和“匹夫之勇”,日本武士用超斯巴达式的方法“锻炼胆量”。
仁——恻隐之心,爱、宽容、喜爱、同情、怜悯等,都可以作为仁的同义词,自古就被当作至高美德和人类灵魂的最高尚属性。仁在双重意义上被认为是王者之德, “过于义则固,过于仁则懦”,“建立法治,推动和平,给臣服者自由,给高傲者重击”。
礼——与喜悦者共喜悦,这种由尊重他人的感情而产生的谦和、殷勤的心态,正是构成礼的根本,真正的礼应该是关怀他人情感的外在表现。礼的最高形态几近于爱,是社会地位所表现的,并非金钱权势上的差别,而是基于实际价值的差别。当礼被提升为社交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时,传授正确的社交态度,制定出一套礼貌规矩的详细体系实属众望所归。礼是人们对心理上对美无止境的追求,周密的礼仪是达到某种特定效果的最佳途径。礼仪的最终目的是修心,严格遵守礼仪过程中包含的道德训练。
诚——诺言无需凭证,缺乏诚信的礼仪便是一场闹剧和作秀,“礼之过则谄”。谎话连篇和闪烁其词都被看作是怯懦的表现,武士必须要求个人充分保证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商人被放到了最低的位置,所以武士远离经商,导致武士道缺失经济因素,同时也导致政治因素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也没能获得多大的发展。诚信之所以在日本人心目中有崇高地位,主要归功于其哲学意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名誉——诚信与名誉水乳交融,羞耻感是人类道德自觉地最初征兆,名誉意味着对个人尊严及价值的觉悟。
忠义——即对上级的尊敬与忠诚,是将各种封建道德联结成对称拱门的基石,在武士名誉准则中,忠诚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中国儒家把对父母的服从放在首位,而日本会把忠放在首位,因为武士道认为国家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所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忠。
武士的教育和训练,首先遵循品格的培养,而思维、知识、辩论等更精细才能的培养则属次要。武士本质是行动者,支撑武士道整个骨架的三足是智、仁、勇。武士阶级被要求过最简朴的生活,修养训练在武士训练中处于附属地位,知识也处于附属地位,哲学和文学构成了一位武士智识训练的主要内容。
克己——一方面,坚忍的自律精神强调沉默忍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关于礼貌的教导则要求我们不应因流露自己的悲痛和痛苦而损害他人的快乐和宁静,二者结合成为心灵的禁欲主义,并最终固化成带有禁欲主义的国民性。
切腹-harakiri,开膛破肚而自我了断,是武士用以抵罪、谢过、避辱、赎友或表忠的方式。古代解剖学认为腹部是灵魂和情感的居所,切腹是以超常的忍耐心与心灵的纯净来承受并勇敢面对一切灾难和逆境。日本武士认为真正的荣誉在与完成上天的使命,即使因此死亡也绝非耻辱。反之,为回避上天所授予的使命而死去则完全是怯懦的。但随着刑法法典的颁布,正义感得到满足,因为复仇也就不必要了,切腹和复仇者两个制度全部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武士道把刀作为力量和勇敢的象征,在许多寺庙和家庭中,都将刀作为供奉对象,对刀的侮辱等同于对刀主人的侮辱。
武士道本来主要针对男性的教导,女人自幼接受抑制感情,强化神经的训练并使用武器(尤其是使用名为薙刀的长柄刀),以在遭受不测时保护自身和家庭。女孩子在成年时收到短刀(怀剑)作为礼物,热忱地用武器捍卫自己的贞洁,用它刺向攻击者或自己的胸膛。古代日本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否定自己,女人的一身不是独立自主的一生,而是从属奉献的一生,无论是学习武艺还是文艺,主要是为了家庭。
在日本,知识和道德方面都直接或间接是武士道的产物。武士道从它最初产生的社会阶级,经由多种途径流传开来,在民众中间起到酵母作用,并为全体民众提供了道德标准。武士道的戒条最初只是精英们的荣耀,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了全体国民的抱负和感召。虽然武士道在平民中尚未达到武士所达到的高度,但它终于发展成这个岛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日本近代巨大转变,武士道是最主要的动力。并不是欧洲影响了日本,而是日本自发变化的,日本变化的原动力完全在于日本国民本身,变化的心理源泉正是武士道。日本人对礼节的重视也是武士道的遗产,日本人忠君爱国的国民思想也是拜武士道所赐。
另一方面,武士道对日本人的缺点、短处也有着很大的责任。在武士道影响的教育制度下,忽视形而上学的训练,导致哲学领域的缺失,缺乏深邃的哲学。武士道的名誉观也造成日本人过于敏感、易激动的性格,经常被外国人批评那种妄自尊大也是武士道病态的产物。
好句:
蔑视死亡是勇敢的行为,而真正的勇敢,是明知生比死更艰难,却依然选择生。
音乐这种温柔的艺术可以缓和穷山恶水所塑造的刁钻性格,鼓励人们将情感涵养于此。
武士道相信,“并非信仰拯救人,而是人证明信仰”。
并非因为它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无价